【儀表網 儀表研發】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西太副高)是影響東亞和東南亞天氣氣候的關鍵環流。它決定了梅雨降水的強度和位置,以及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臺風的生成與路徑。每年夏季風異常和臺風登陸帶來的干旱、洪澇、熱浪等事件極大地威脅當地數以億計人口的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發展。在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升高的情況下,西太副高未來變化的確切信息對于域內國家和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制定合理的減緩和適應措施十分重要。但是,此前氣候學界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5)的35個模式對于西太副高的預估研究,無法給出增強還是減弱的一致答案。
近,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于6月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發現,西太副高預估的不確定性主要源于各模式在歷史海表溫度模擬上的系統性偏差;基于涌現約束(emergent constraint)思想,在利用觀測的海表溫度對模式進行偏差訂正后,在一個高排放情景下(RCP8.5),更多模式給出了西太副高增強的結果,使得原本存在的預估不確定性減少了45%。新的結果意味著未來東亞夏季風更強、季風降水更多,但登陸的臺風可能減少,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東部和南部的高溫熱浪風險增大。該研究的合作單位還包括英國氣象局Hadley中心和南京大學。
“氣候模式是預估未來變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受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當前模式結果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在氣候預估方面,其體現就是不同模式對于同樣輻射強迫的響應存在差異,即便模式會逐步改進,與之伴隨的不確定性仍會存在。如何基于當前模式水平為決策者提供優預估信息、以更好地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該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中科院大氣所副研究員陳曉龍說。英國氣象局Hadley中心的武培立博士(Dr. Peili Wu)是論文共同作者,他說:“考慮到西太副高在東亞氣候中的重要性,這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需要注意,觀測到的數據只反映了復雜氣候系統眾多可能性的一種實現,利用觀測約束后的結果仍會存在或多或少的不確定性。”共同作者、南京大學教授汪名懷評論道:“基于涌現約束的方法,本工作不僅降低了對未來西太副高預估的不確定性,同時進一步指出未來預估不確定性的兩個主要來源,為未來進一步提高氣候模式對西太副高的模擬提供了方向。”
該研究工作受中科院“絲路環境”戰略先導項目(批準號XDA200601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批準號41605057)、中科院伙伴計劃項目(批準號134111KYSB20160031)、牛頓基金會CSSP-China項目共同資助。